台灣孩子的童年廣場
(Retro place of Childhood)
文/粘巴達 2017
前言:
粘巴達假日學校於2011年開始在竹北溝貝農地建造第一座童年廣場,這所學校從2004年創立最初是移動式的課程到處傳遞台灣童年遊戲文化!2011開始在竹北溝貝農地建造這座樸素田野泥巴地廣場,試圖打造一個田野童年夢想國,隨著茅草屋、環保廁所、大埕、大沙池、生火區、茅草迷宮、苦楝樹盪鞦韆、泰雅盪鞦韆、高腳樹屋群、木工教室、大土丘、廚房竹屋等等逐漸完成,孩子們來到這裡通常都會玩到不想回家!對各種特殊孩子更有意想不到的療效,這些年也成為各幼兒園小學戶外教學以及大專院校教育相關科系協同教學的重要實習基地,童年廣場看似簡單的田野樹林之地,究竟有何魅力這麼受孩子喜愛和教育界的青睞,我們來看看童年廣場揉和著什麼元素?!也介紹建造這座童年廣場有著的核心價值和思考!
1970年代的黃金童年到台灣遊戲文化主體性的意識和覺醒
首先要先認識到[1970年代黃金童年]的概念 在台灣,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都有一個快樂童年,聚在一起談起小時候幾乎都是搶著講自己的童年冒險故事!
從1992年開始傳遞台灣遊戲文化的經驗,2006年粘巴達突然意識到1970年代可能是台灣兒童史上最後解放的時代,那時代的孩子幾乎每天在三合院,柑仔店,街頭巷尾的空地玩遊戲玩到天黑才被媽媽叫回家洗澡吃飯,柑仔店的主題活動一輪接一輪,柑仔店前的小空地和房子簡直就是兒童俱樂部,每天都有很多大小兒童聚集,搧尪仔標、玩彈珠、賭橡皮筋、黑市籌碼交易等等非常熱絡,在冒險遊戲方面,爬上三合院高高的瓦片屋頂撿風箏或竹蜻蜓、到溪邊池塘裡跳水潛水抓魚、在三層樓高的樹上抓鳥窩、追著台糖火車拔甘蔗、騎牛過溪放牧、焢窯烤番薯、元宵炸煙火、抽糖做生意、過年賭錢玩梭哈,偷摘水果被人追等等普遍是當時孩子的童年生活經驗,試想現今一個孩子獨自爬到三層樓高的樹上去抓鳥窩應該會立刻被制止甚至報警!但那個年代普遍孩子都有這個經驗,這是多麼奔放粗曠的冒險童年時代啊!粘巴達聯想這樣的遊戲文化在童年發展史上宛如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史學稱之為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非常難得!也如古希臘文明一樣值得如13世紀歐洲開始的文藝復興,來一場台灣黃金童年遊戲文化的復興運動!
因為發現1970黃金童年的童年遊戲文化價值,也意識到台灣遊戲文化的主體性思考,要復育童年,要建構屬於台灣人特色的遊戲場,我們開始從這些遊戲文化的分析去歸納再造快樂童年的精神和物質元素,打造台灣兒童遊戲空間,讓復育快樂田野童年的工作變得有更清楚的想像和依據!
(粘巴達的快樂童年回憶)
童年廣場空間營造從1970年代童年印象(impression)r汲取的元素:
一、三合院的大埕
從小在三合院玩遊戲長大的我,對這個空間非常懷念也非常驚嘆,因為大埕可以玩跳格子、過五關、捉迷藏、騎腳踏車、畫粉筆…大人可以曬棉被、曬稻穀、曬菜圃、婚喪喜慶搭帳篷慶典都在這裡舉行,大人小孩都可以和諧地在這空間裡工作和玩耍,1999年去美國德州住的房子前面都是草皮和幾棵瘦高的松樹,對比之下親子空間的使用上非常侷限,當然是三合院比較好,建造童年廣場的初始我們加入這個三合院空間的概念!(三合院親子大小共用、安全寬敞、任何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對方)
(在三合院玩過五關)
三合院的寬敞空間非常適合大人孩子一起共用,工作休憩玩耍的完美空間(網路照片)
以苦楝樹當大廳,茅草屋和竹屋當東西廂望向大埕,三合院廣場的特色是大人小孩可以180度在房子裡外互相看見對方,非常適合的親子廣場空間!(溝貝童年廣場2016)
二、以樹為魂以泥地為魄
美國詩人惠特曼:「老樹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無須人為的修飾,老樹就是廟宇」,樹是活的古蹟,廣場最重要的建物,每棵樹的盡量維持其自然的樹型而很少修剪,因為樹有很古老的智慧,除了很會跟孩子玩可以遮蔭乘涼還會教我們很多人生重要的事,童年廣場建造的樹屋茅草屋都以樹為中心來思考來如何配合,可以想像10年30年50年甚至100年300年後這些樹仍在,樹會串起好幾世代人的共同回憶!
而泥地則是會呼吸的廣場生機盎然的最重要元素,泥地柔軟而溫和,有泥地可以在廣場追趕跑跳碰有泥地會發現蟋蟀和土撥鼠,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泥土的廣場會讓孩子玩很多大埕遊戲自由畫取各種線條,在泥地活動可以讓孩子身心靈更健康,1970年代台灣原本從田野小徑到校園都是泥地經過這30年的積極水泥化、柏油化、PU跑道化已經變成到處[孔箍力]的生態大危機和窒息童年遊戲文化之枷鎖!
在泥地上兒童很容易挖洞玩[童年高爾夫],一個最能擁抱土地的好遊戲!
三、融入歐洲廣場各角落生命熱情互相激盪的空間精神
粘巴達去過歐洲許多廣場,一直思考那些廣場為什麼那麼令人流連?後來想到幼兒的角落教學和小時候的柑仔店廣場也是孩子流連忘返之地,對啊!那就是一眼就看到各種有趣的人事物在發生,在廣場上可以感受到生命激盪著生命,這邊有人耍寶賣藝,遠處在放熱氣球,一邊有舒適的戶外咖啡座,另一處有人在餵鴿子,幫人綁幸運繩每一處都充滿生機和樂趣………當我們復育童年創造空間我們也可以把歐洲的廣場概念和三合院的廣場試著結合!
(布魯塞爾大廣場,照片取自網路圖片)
四、我好你也好的雙贏思考
建造童年廣場的過程我們一直在實踐人和大自然之間『我好你也好共創雙贏』的主張,廣場設施不用水泥,連主建物茅草屋的杉木都不用防腐設施,純天然的杉木接入地面,洗碗筷鍋子都用最天然的草和沙土,六年來廣場的生態保持的非常好,盡量保留每一棵樹天然樹形,讓他們萬年演化的獨特姿態可以在廣場展現! 打造同時也將讓社區居民使用、親子共享、保留當地特色等等雙贏機制概念都放進童年廣場!
(以樹為遮陽冷氣的大沙池,樸素而簡單卻深受孩子的喜愛完全沒有人工或水泥)
保留整理原本的茅草叢變成孩子玩捉迷藏小獵人和刀戰的好地方,讓孩子也和茅草玩在一起
五、從復育黃金童年的遊戲13大範疇去創造遊戲場空間
1970黃金快樂童年需要玩大埕遊戲,就保留泥巴地大埕,需要爬樹就保留樹的生長腹地,需要生火野炊就規劃生火區,需要玩沙就設置大沙池,需要玩獵兔捉迷藏就保留茅草叢,需要創作DIY就設置木工區,需要秘密基地就蓋樹屋(提燈籠需要沒光害、放風箏需要寬闊的空地和工作台),孩子愛玩水就挖防洪池塘!台灣遊戲文化13大範疇如下面附註
(元宵節提燈籠需要沒光害的考慮,童年廣場沒有路燈和光害適合元宵節提燈籠活動)
附註: 台灣童年遊戲文化的十大三範疇
1、跟土玩(玩沙池、扮家家酒、玩泥巴大戰........)
2、跟火玩(野炊、烤蛋、烤、冶鐵)
3、跟水玩(潑水大戰、踩水、游泳、在溪、海裡玩
4、跟風玩(紙飛機、風箏、旋轉蛇、飛盤….)
5、跟植物玩(做竹槍、爬樹、樹葉偶.......)
6、跟動物玩(抓青蛙、灌蟋蟀、養毛毛蟲......)
7、大埕遊戲(佔住子、過五關、戰國王.........)
8、柑仔店主題遊戲(橡皮筋、彈珠、ㄤ仔標、四驅車、鬥片......)
9、節慶主題(過年、元宵節玩煙火、清明節吃潤餅、端午節縫香包....)
10、民俗技藝(打陀螺、放風箏、布袋戲.、扯鈴、踩高蹺............)
11、烹飪(各種關於吃的,炸薯條、烤披薩、煎蛋、白煮蛋…)
12、DIY和各式自我發明
13、冒險探索(在溪海玩田野探險....)
六、基於對兒童發展的正確認知
1、兒童是人一生最具創造力的階段(Piaget,瑞士認知心理學家),遊戲一切素材應盡力提供第一手經驗讓兒童自己去組合創造!譬如樹、土、沙、水…等等元素!生命有豐富的第一手經驗較能看穿事情的本質也不易驚慌恐懼!
2、兒童是敢於冒險的,透過同化與順應來蛻變成長(Piaget認知發展心理學),遊戲場所應該有滿足兒童冒險的想望,如爬樹、盪鞦韆、攀爬樹屋、跳沙、獨木橋、盪繩……
3、兒童是人的整體辨認特徵發展最重要的階段(黃武雄,童年與解放),給孩子大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遊戲場會有認識多維的優勢,譬如你在室內遊戲場雖然乾淨安全對比爬一棵樹雖然一樣練感統和肢體但爬樹會發現昆蟲會發現樹液會發現果子會葉子有不同顏色會發現四季的變化……這是人工遊戲場無法比擬的多維,而和人創造力緊密相關的多維辨認卻是這一階段培養最重要的時刻,諺語:『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導師』其秘密在此!
(士林運動中心的單維VS童年廣場苦楝樹的多維)
七、基於對遊戲的正確認知
1、遊戲是有文化的,好的遊戲跟飲食一樣是有文化的,跟古典音樂名曲一樣是需要傳承的,從各種傳統遊戲去思考空間的保留,台灣人1970年代以前有很豐富有內涵的遊戲文化卻因缺乏對自己文化的認識思考所設計公園通常只想到要保留溜冰場、直排輪、滑板、街舞、腳踏車等等屬於現代很潮的空間遊戲而沒有屬於自己傳統遊戲的場地,如玩佔柱子和大王二王需要兩棵樹的空地就很難找到的,筆者曾經注意到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竟然也沒有原住民的舞蹈場空間一般,說穿了就是沒有台灣文化的主體經驗意識和思考但童年廣場僅僅保留了大埕的遊戲空間同時也保留了原住民的舞蹈空間!
(玩佔柱子,擁有像這樣有兩根柱子的奔跑空間當今校園或公園非常難找)
(創造了大埕遊戲空間同時也保留了原住民舞蹈空間甚至一起歡樂的空間)
2、遊戲是發展的、動態的、有生命一步步學會的!泥巴地對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在地上畫線條會很容易,撿一枝樹枝就可以畫,同樣的遊戲每次畫的線條都不一樣代表孩子的空間和手眼統合能力的發展不同,有些學校將遊戲線條固定如跳格子或過五關,然後會發現沒什麼人去玩,為什麼?因為缺乏動態的發展過程!孩子沒有從自己的身心去發現建構線條空間的落差和變化,線條不會有生命!
(在泥土地上畫線可以很容易修正每次遊戲重新畫線正是很好的挑戰)
3、赤足在泥地上遊戲對孩子的身心是無比的療育,當越回到自己身上會越發現赤足走在泥土地玩耍是本能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需求,Dr.Josh Axe這本『土療』這是提供一個很有力的證明!
(吃點土身體才會好,該舉舉證養狗的家庭孩子過敏只有一般孩子的50%原因經然是因為遛狗時會把土帶進家裡,孩子吃到土.造成身體菌相的平衡)
4、遊戲是有分好壞的就跟制度一樣,好的遊戲讓人開展希望自己成功也希望別人成功,壞遊戲很容易讓人陷入輸贏和競爭,譬如台灣傳統遊戲『佔柱子』就是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角色的好遊戲而『大風吹』就是一個競爭性排擠性很強的遊戲!我們仔細去研究台灣的傳統童年遊戲都有非常好的設計:互相幫忙而且大小混齡都可以玩,希望自己成功也很期待別人成功!或許台灣人比較有人情味從小就玩這些遊戲是重要的培養元素之一!
5、好的遊戲會讓恢復孩子的本能,會讓孩子的身心更舒暢更願意和人在一起玩更願意和人溝通!台灣傳統遊戲對有行為問題和身心狀況失調的孩子非常有療育效果!
公共休憩空間要考慮童年遊戲文化,好的空間讓每一種好遊戲很容易進行!
在偌大的公園就是找不到在兩棵樹之間可以讓孩子玩遊戲奔跑的自由空間不是棧梆就是水泥杆格到,再一次証明空間營造者沒有台灣遊戲文化的概念!只單一角度想到方便和不踩泥地(新竹青少年館公園)
八、基於對遊戲精神的掌握
童年廣場空間的打造非常有信心,因為我們掌握了孩子的遊戲精神!基本上孩子的遊戲精神有下列幾項:
1. 對孩子而言晴天是晴天雨天也是好天,所以當遇到雨天孩子也很喜歡!
當有此心境對空間的打造就會更具信心和恢宏格局!
2. 平常心看待受傷,過度求安全只會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和發展權利!
空間上動線設計錯誤造成孩子容易爭執和受傷和孩子在玩的過程勇於嘗試而發生意外受傷是兩回事,我們應清楚區分盡量避免前者發生而用平常心接受後者!
3. 玩到IN進去比輸贏更重要,當孩子玩到開心體會到遊戲的樂趣(脾肚開,胃口就會好)就會不在乎輸贏,食慾也會變得很好!這點須借助傳統的好遊戲,傳統好遊戲要能展現出來,需要空間的規劃考量無比重要!
結語:童年廣場的發展和推廣
由以上的介紹可以看見童年廣場的特色是盡量回歸自然的元素,盡量利用樹群、植物、泥土、天然木頭建構整個遊戲場它的建造的經費不需很多,另一個是童年廣場需要發展和創造,所以需要專業的童年遊戲和廣場建造指導員訓練志工來帶領孩子,對於現階段台灣公園還在罐頭遊戲場的時代是一個很遙遠的夢想,但粘巴達假日學校在建造童年廣場這六年發現,童年廣場深受孩子的喜愛,事在人為,此刻正值特色公園聯盟在全國推動各地公園改造,我們覺得可以仿效日本的冒險遊戲場(Adventure playground)發展模式由民間團體在每個公園規劃時爭取保留公園的一部分地來建造和經營童年廣場!
可以仿效日本在公園內保留一塊地做純粹的童年廣場,台灣的童年廣場對比日本的冒險遊戲場意義更深遠!
日本羽根木冒險遊戲場孩子玩耍的情形,跟台灣的童年廣場有幾分神似
羽根木冒險遊戲場在公園裡屬於創造型的區塊,讓有童心的孩子和大人去創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