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日學校吃飯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我們通常讓孩子自己覺得什麼時間餓了,師生才開始一起煮飯,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煮飯燒菜,孩子們通常是很關心煮飯這件事,一些不煮的孩子也會到廚房來探望!吃到飯通常是下午兩點以後,吃飯時光通常是非常愉快,好吃,難忘的一餐,不吃飯的孩子我們也不勉強,通常我們會告知他們,剩下的飯菜會留在桌上,待會兒要吃自己過來,因為吃飯是自己的事,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來看一個簡單的紀錄:孩子因為在假日學校的餓與等待而扭轉了對食物偏見!從新找回對食物的愉悅!
益仁不吃飯愛上臭豆腐
夏天.第一次來假日學校,早上媽媽送他來的時候,就不吃早餐,媽媽特別告訴老師早上益仁沒吃,下午吃飯,益仁忙著生火,跟他說開飯了,他也不來,還冷冷的說:[一點都不餓!],下午三點在廣興溪玩水,清澈冰涼的溪水讓我們的心都開了,原本很冷漠的益仁(已經小六,赤子之心已經快到關門的年紀)玩開了,開始跟其他孩子玩了起來,[老師,我好餓喔!]益仁突然對我說,[ㄛ],又繼續玩,四點回家時,他坐在我旁邊,我說等一下我們全部的人要去吃臭豆腐,你要吃嗎?益仁一聽說:[我最討厭吃臭豆腐了!我想還是算了!]
到了臭豆腐店,四人吃一盤,剛在溪裡玩水的孩子們已經吃成一團,搶在一起,此時發現益仁也在人群眾拿著筷子搶著臭豆腐吃!
隔天跟益仁媽媽聊天的時候,才知,益仁回家之後立刻告訴媽媽她要吃臭豆腐,因為臭豆腐太太好吃了
各位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一大堆問題,諸如孩子一直不吃怎麼辦?飯菜留下給不吃的孩子那廚房整理怎麼辦?怎麼可以因為幾個孩子不吃就等他們?家長同意嗎?孩子偏食怎麼辦?那麼晚吃,孩子會不會餓壞了?吃飯的規矩會不會變不好啦!
根據三年假日學校的實務經驗通常以上這些問題都會在我們的吃飯模式下獲得順利的解決,因為我們掌握了[因需求而創造]這樣一個基本原理,餓了再吃飯,有感動再創作,是相同的道理,留下飯菜只需要兩個盤子,不影響整理廚房,孩子不會一直不來吃,吃完飯要自己洗碗整理,因為沒有不加油可以一直開的車!再來,讓孩子餓是一件好事,餓了才會開始找東西吃,找東西吃的時候才開始會動腦筋,開始認識這個世界!
試問食衣住行,吃飯排第一,如果第一件事就很痛苦,視吃飯為畏途,那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