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各位,
許多孩子剛從幼稚園畢業,家長正為孩子找小學,所以我將這一篇幾年前為森幼孩子
所寫的如何選擇小學重新刪改,弄得更簡短,寄給有需要的家長來一起思考,希望有所助益,
另外對教育對社會有在思考問題的朋友也歡迎你們來信批評指教!
粘巴達

如何選擇小學

前言:

幼稚園大班要畢業,家長們開始考慮要讓孩子進入哪一所小學?這個考慮點非

常重要,不僅會關係到孩子未來深遠的成長,也會影響未來家庭親子互動關係的

發展,上次遇到子陵的爸爸、媽媽,談起這個問題,發現不容易描述清楚,所以用

寫的,將自己從事十六年開放教育接觸的人、事、理論及經驗整個結合起來談,

想提供給家長一個更整體的思考資料,(我教的第一屆大班,今年已經大學畢業

了),我運用問題的對答方式未呈現或許更容易對焦,呈列問題如下:



針對上述問題說明如下:

選擇小學要考慮的點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考慮?

粘巴達認為一個好的小學(學校)是:

周遭大自然的環境好(20分)、學校人數少150人以下(20分)、

重視個別差異發展(20分)、老師、校長是否有教育愛(20分)、離家是否很近就在

社區裡(20分),就這五個考慮點共一百分。

1. 學校內外周遭自然環境好,這一點為什麼擺在最前面,許多家長都把這點

忽略而把老師是否具有教育愛擺在最前面,當然教師的愛心很重要,但我

們不要忘記『大自然是最偉大的老師』試想兩個孩子,一個每天上學是看見山嵐

飄舞山谷、鳥語花香另一個是面對車煙滾滾行色匆匆,連續六年下來,孩子

內在心性的涵養差別如何?

好的大自然環境重要性不比好老師低,因為蟲魚鳥獸、花草樹木、河海山川

不知不覺教會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所以古人說:『無天理就無人理』『人飼

人一枝骨,天飼人肥律律』,許多五年級生(50年次以上)都有一些共同的體驗:

童年故事的深刻體驗往往大自然的亂玩之中發現。

這點是教育內在心性的涵養與理性的基礎,在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幾乎快看不

到,所以學校失去泥土換來水泥、磁磚和PU跑道,失去樹林換來一棟棟堅硬的

建築物『好教室、好設備、好無聊』反映著我們的校園失去大自然的涵育!



2.學校的人數是多是少,為什麼人少比較好?

從二方面來切入源頭

(1) 學校人數少,孩子較有可能被注意到,被校長認識,被其他老師認識到,

而認識是關心,引導的前奏,個人也才會漸漸發展自己的主體性,認同學校

的內在可能,這點要更進一步說明,比如,小時後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應該有

經驗,好像全村的大人都認識你,大人看見你在路上走,會問你阿公好不好?

你老爸去哪裡了?這是孩子發展自己認同感-----對自己社區、土地認同的一

個絕妙方法,由於個人在這種日常生活的被認識,被招呼,也逐漸被內化認

同,於是"鄉親,鄉親,人不親土嘛親"就培養出來,森幼的畢業典禮才10

幾個孩子,每個老師認識她們每個孩子也都認識每個老師,無形中孩子的自

我價值感會提升,而在那種幾百人的畢業典禮,卻只有優秀、名列前矛的孩

子才會被看見,這是很大的差異。

(2)師生人數少,有好的教育構想才容易成行,付諸實現,今天普通家

長,老師已接受到一些較進步的教育理念,要推動如得經過層層關卡,要考慮很

多人『如果都要照你們班那樣,那全校怎麼辦?』,則實現的困難度會增加,實

行的效果會打折扣,小學校則較無此困擾。在小學校好的學校文化比較容易推動

發展,沒有小學校,好的學校文化會變的較困難,或許有人問:許多小學校也沒

發展出較好的文化阿!原因是出在沒人推,過去的僵化保守體制,加上小學校都

位在偏遠地區,文化水平較低,一般家長為生計無暇顧及,但今日則不同,許多

小學校開始有較多高文化意識的家長進入,開放教育的理念,也在大環境有某種

程度的散播,小學校會比較有希望。



(3)要多少才算是少?小學原則每個年級一班,是最好的額度,全校師生加起來

才一百多到兩百多,在此提供一個數據,美國小學平均120人、法國96人、德

國101個,台灣則高達586人,1987年日本也發現小學校的確可以讓個體發展

較好,即使在東京那種高地價地帶也限定一個學校不能超過30班,原本超過30

班的學校要裁撤,闢新校;反觀台灣,單就台北地區小學,人數常在三、四千人

左右,永和秀朗國小甚至逼近萬人大關,這麼多人在一個學校『管理』變的很重

要,往往要壓制師生內在需要的個別考慮,因此好的教育構思要發展,往往非常

困難。



3.學校的文化制度是否有利於師生個體的發展?

答:個體包含學校的學生及教職員。

   如果開個教學會議,校長面對的是十幾個老師跟一百個老師,哪個場面比

較能深入地去討論些問題呢?(對不起,這是上述問題的部份)要有利於個體發

展,必須回到學校是考試升學取向,還是興趣才能發展取向,如果學校的文化、

制度還是往考試、升學方面強化,則制度就會往那方面建立,很不幸,台灣教育

界過去幾年都往這方面前進,於是學校培養一批批會考試,卻討厭讀書,考試成

績好,卻沒有才華的孩子,另一方面在考試文化中挫折的孩子,則自信缺乏、行

為偏差,基本上現行體制的教學文化及制度還在這個現狀基調,這幾年受到教改

風潮推動,有些學校做了部份改革,但仍有換湯不換藥的無力之感,尤其是大型

學校,更困難重重。

反觀台北縣規劃的20個田園小學,由於學校小,有了較大的變化(如直潭

;雙峯….),雖然舊包袱仍在,卻有逐步調整的可能。



4.學校的校長、老師們是否有教育愛?

(1)如果沒有上述三個考慮因素,好老師也很難發揮效果,好老師一樣要面

臨噪音,統一進度,按表操課,行政重於教學由上而下對老師的束縛。

(2)真正好的老師實在不多,大部份都在中等之質,從平常心看,家長應該

為孩子選擇環境優美、人數少、制度佳的學校,也比較可行,再說每個孩

子升級也會換不同的老師,好老師可遇不可求,學生也常能從老師的對待

差異比較出是非、喜好,這點常會忘記孩子有這個能力。

(3)孩子在學校通常有些問題,如果是小學校,溝通上也比較沒有環境壓力,

溝通的責任應在大人,如溝通得當,老師也會調整,老師不能溝通,找校長

也比較容易,在大型學校家長要見校長,則比較困難,也比較有壓力。

5.離自己的社區是否比較近?

  離社區近,接送方便,省卻許多交通時間,有事耽擱也可請親友、同學家長

代為接送,心理不會覺得壓力大,家長有寬裕的時間,身心狀況也不至過勞,親

人相處的品質也會提升,需多家長往往忽略自己的需求,這一點也非孩子所之福



另外放學很快回家,與社區孩子一起互動,對孩子的EQ幫助非常大,早

期童年,接頭巷尾的大小孩一起玩,不僅可以互相學習,也可以培養較深厚的

社區感情,我嘗想:以前人家問我故鄉在哪裡?我可以很堅定說:福興鄉廈粘

村,那你問現在的孩子故鄉在哪裡呢



體制學校或都會大學校,一般人看不見的弊病?

答:都會大型小學有幾件一般人沒有看見的弊害很嚴重干擾小孩的成長過程。

(1) 空氣污染、車水馬龍、人潮擁擠所形成的無形壓力,在街道是車輛安全的危

(2) 險,噪音,在校內常用廣播所運用的集體管理,人在那個環境,很容易疲倦,

孩子的生命力很旺盛,一時察覺不出,讀久了就會出來,這點會干擾孩子的活力,

以致許多原來所學的才藝課程,如彈鋼琴會漸漸的放棄掉,這點有時 家長誤以為

是孩子沒興趣了,轉移到其他地方,事實大有關係,這種疲倦再進一步,會影響

孩子的本能,身體無法很強壯。

(3) 都會型學校周圍都是高牆,校內鐵窗、鐵門,在在都在暗示學校不安全,表

面上注意安全,事實上一直在做不安全的暗示,因此孩子極易恐懼、不信任人,

對陌生、不熟悉的人常持懷疑的眼光,遭遇困難,成績好、IQ高也沒用。

(5) 都會型的學校,通常都大,學校的集體管理控制會比較嚴密,孩子在這種統

一的節奏催逼中,對自我的感覺,和他人的感覺都逐漸被抹殺,很難開敞心

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粘巴達假日學校 的頭像
    粘巴達假日學校

    粘巴達假日學校

    粘巴達假日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