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
有一天我發現
發呆像一顆種籽
往心田的底層掉落
這裡沒有重力加速度
它掉落的樣子
很奇怪
有時像鷹盤旋
有時像霧在走
有時像蛇捲著
有時像隱形人
有時像夢遊
耳朵好懶
瞳孔模糊
身體不想動
彷彿坐著太空船
在星雲裡遨遊
啊!發呆翻了跟斗
原來是一隻手拍了我的肩膀
啊!隕石擊中太空船
原來是我媽問我在幹嘛?
有一天
發呆變成一棵小樹苗

  大約五歲(1970),一個冬天的午後,我剛剛睡醒,穿著飽飽的衣服,倚著古厝的圓柱,呆呆地凝視埕庭的一切。捲螺仔風,旋轉著枯竭的落葉,孩子們在眼前奔跑、追逐、叫喊著;耳朵彷彿是關起來了,聽不見他們的喧鬧聲,只感覺到頻率的振動和畫面的變換。蕭瑟的冬意,在捲螺仔風草葉塵埃中旋轉,從庭埕的這頭捲到那頭,天空有點灰…。不知過了多久,我一直靠著庭柱,感受這個景象。
  這一幕記憶,偶而會從腦海中浮現,有種直覺,就是那種靜靜的感受。長大後,每當朋友介紹某部電影如何、如何好看,我總會止住他的話說:「停,不要再說了,我要自己看!」看一件作品,讓自己的感受慢慢擴散、蒸發、提煉,然後從中發現樂趣,似乎就是從小時候這一幕開始發源。
1992年,林真美老師帶「通泉草文庫」來花園新城,講繪本時,不做任何討論,只照原文唸,讓聽的人靜靜地感受、慢慢體會。我一看就心領神會,知道她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講繪本。
  1995年9月,以色列的現代舞團在國家劇院演出「門」的劇碼,只有音樂、肢體和舞台上的門。門啊!有出生之門、有功名之門、有家之門、有師父引進門、有利之門、也有死之門。他們跳得很好,一步一步透過肢體與音樂把我引進「門」的想像之中。我沈浸在演員們淋漓盡致的演出,像是一艘被送進幽深黑暗宇宙的太空船,不斷地咀嚼體、想像、品味…。就在渾然忘我之際,幕緩緩落下,觀眾突然站起來鼓掌;瘋狂的掌聲,硬生生地打斷我飛馳的思緒,像中箭落地的鳥,立刻從翱翔的天空回到擾攘的現實世界。獨坐著的我,極力想去抓住原來那些想像,但掌聲久久不停,像斷了線的風箏,再也拉不回來。
當我要靜靜去感受這舞的滋味,卻被觀眾社交的掌聲打斷,不由自主地湧起一股憤怒之情,心裏叫嚷著:「這些人到底有沒有看進去?如果有看進去,怎麼會馬上鼓掌?若沒看進去,又為什麼要鼓掌?」一股無奈夾雜著掃興走出國家劇院,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舞蹈團的演出真的很棒!
  其實,舞臺落幕時觀眾心裡的反應是很有意義的,而讓觀眾去感受舞蹈要傳達的意義及精神,難道不是導演、編劇和演員們最大的心願嗎?當他們看見觀眾在落幕之後仍沈寂數分鐘,靜靜地感受,而不要立即鼓掌,這不是對他們最友好的回應嗎?
 雨中洗澡
小學四年級,一個晴朗的夏日午後,同村的孩子一起過溪到離家4、5公里的田野飼牛,放牛吃草,大夥爬樹的爬樹,抓魚的抓魚,烤芋頭的烤芋頭,正當我們玩得熱絡,突然烏雲密佈,不久打雷、閃電,落起西北雨來。劈哩啪啦的雷聲中,豆大的、冰冷的雨滴,像箭羽般打在每個人身上,大家拉著自己的牛,在「ㄉㄚ‵!ㄉㄚ‵!ㄉㄚ‵!」的喊牛聲中,匆匆忙忙地往回家的路上走。每個人、每隻牛的心情都很緊張,動作迅速、僵硬,聲音充滿著催趕與急促。
踩著破碎的柏油路面,經過木麻黃林,我在大雨滂沱中淋了20幾分鐘之後,逐漸發現有種解放的舒暢感。舔著黏在嘴唇上的雨水,偶而還會吃到鹹鹹的鼻涕。在雨中,不斷地有人叫囂,心情不知怎麼越來越亢奮,牛的步伐及項上的鈴聲,也越來越有節奏。雨水暢快地淋透身上每一個地方,臨家門依舊處在亢奮的狀態之中。看到大庭埕,心中突然湧出一個美妙的想法。趕緊走進牛舍,綁好牛繩,就衝到浴室拿香皂、脫衣服,只穿著小內褲,走到大埕中,開始在雨中洗澡,心想大雨是超大的蓮蓬頭,會沖走我身上的肥皂泡泡。不幸的是,才沒擦幾下肥皂,就聽到比雷聲還刺耳的聲音,「啊!你不驚寒死哦!走去外面幹啥?還嘸緊入內?」原來,媽媽看到我在雨中這般姿勢,就罵起來了。此時,當然只好垂頭喪氣地走進房子裡。
1993年5月,我在森幼任教,有一天下雨,媽媽們撐雨傘來接小孩放學,有一個小孩不等媽媽撐傘,就跑到雨中踩水,媽媽在後面叫嚷,孩子迎著雨跑步,媽媽在後面一邊追趕,一邊說:「這樣淋雨,你會感冒哦!」,看到這一幕,我的情緒翻滾著,覺得媽媽們並不了解小孩,她們只關照到孩子的身,沒看到孩子的心:一顆自由之心。此時,一個旋律從我口中自然躍出,我唱著:
   雨哪來,嘸免趕緊避,你咁知淋得濕糊糊的滋味,
   日頭曬,嘸免趕緊避,你咁知曬得紅吱吱的滋味, 
   冷風吹,嘸免趕緊避,你咁知吹得冷霜霜的滋味。
長大後,每當想起媽媽阻止我在雨中洗澡這件事,就覺得媽媽好掃興!
2年前,聽到美國搖滾歌手Brucespring 唱「Dancing in the dark」(黑暗中起舞),觸發我想到,應該也要有一首歌叫「Dancing in the rain」(雨中起舞) 才對啊!想著想著,想到為什麼沒有一個舞蹈團是專門在雨中跳舞的呢?大雨可以解放人的束縛,使人整個亢奮起來。在雨中淋上20幾分鐘,再來跳舞,不是很棒、很起勁嗎?

雨中尿尿
  2000年11月,我到馬來西亞為華人幼教師開了一個訓練課程,在二百多位同業先進面前,我分享了「雨中洗澡」這個故事,唱了「雨哪來」這首歌,也請他們現場創作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生命的故事,不論是圖、詩、文字、錄音等任何形式都可以。沒多久就大約有60篇作品完成,放在我桌上,回饋相當豐盛。我邀請是否有人願意現場分享他們的故事,起初只有4個人舉手,記得第一篇是某位媽媽對父親懷念的詩篇,第二篇即是雨中尿尿,分享者是位年輕年女歌手,她沒寫,但她要用說,再錄音,才沒說幾句,她就紅著眼眶,繼續哽咽地說,小時候,媽媽去別人家幫傭,常常不在家,有一次她和姊姊走路去找媽媽,母女短暫相聚,離別時,媽媽給她們零用錢,並且紅著眼眶心酸的向她們說:「我相信,如果媽媽疼別人的小孩,別人也會疼我的小孩!」因為天快黑了,她和姊姊只好跑步回家,跑沒多久,就下起大雨,在雨中跑著跑著,因為天黑又下大雨,二人都不敢停下來,妹妹邊跑邊跟姊姊說:「姊,我尿好急哦!」,姊姊邊跑邊回答:「我也是啊!」妹妹問說:「那怎麼辦?」姊姊答說:「那我們就邊跑邊尿好了!」於是姊妹二人在大雨滂沱中邊尿邊跑回家。這位女歌手流著淚講完了她的故事,現場陷入一種感動的氣氛之中。

雨中睡覺
回到台灣,在馬來西亞的感動,『雨中的故事』就像對樹施肥一樣,在雨中漸漸長大。
今年3月31日,我應台中小大繪本館邀請,前往演講,繪本館是講故事的地方,我訂了一個講題:「從雨中起舞,到悠悠與外婆在SALUBILUSA」。
面對著30名左右的媽媽聽眾,我不僅分享了「雨中洗澡」的經驗,也講了馬來西亞「雨中尿尿」的故事,故事講完了,就開始讓現場的聽眾回憶她們自己最深刻的故事,並請她們一起來分享。其中一位媽媽說,她曾在雨中騎腳踏車,也是淋了20幾分鐘之後,開始有種暢快、亢奮、解放的感受,呼應了我在「雨中洗澡」所說的那個發現;另一個媽媽則說了一個自己小時候,在雨中睡覺的故事,聽到雨中睡覺,所有的人眼睛為之一亮,雨中可以睡覺,多麼不可思議啊?!
故事是這樣的,她小時候出生在農家,媽媽是爸爸續弦娶的,媽媽雖然只生了她這個女兒,但上面有8個哥哥。爸爸是位農夫,重男輕女,覺得女孩無法做粗重,所以不曾正視她一眼,哥哥們因為媽媽是後母,對她的態度、講話的語氣也不是很好,從小她有一種感覺,這輩子一定要靠自己,這個家是不能倚靠的!
有一天下午,她一個人牽牛到很遠的地方去吃草,遇到下大雨,牛抓狂,不敢過去牽,她擔心害怕,不知所措,就在樹下哭了起來,哭著哭著竟然睡著了。很晚的時後,家人找到她,將她帶了回去,可是她心裡一直有一種感覺,家人其實是來找牛,而不是來找她。

生命是一座森林
  排灣族有一首表達對人思念的歌叫「來甦」,歌中說:「思念你(妳),就像老藤盤附在大樹上那般纏繞。」形容思念之情,想念之深,形容得多麼好啊!想像那大樹是人,老藤就是那份情感。老藤是如何從小藤變成老藤緊緊纏繞的呢?就像前面所提,冬天發呆望著埕庭的那種感受,隨著人生經驗的累積,也漸漸地長大,而「雨中洗澡」的故事也在長大。從發現雨中可以解放,到雨中可以舞蹈;樹長大後,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自然會發現更多的樹矗立在遠方。Springsting的 「Dancing in the dark」,「雨中尿尿」、「雨中騎車」、「雨中睡覺」…,而雨中的故事還會再長大,說不定以後會出現一本書叫做「雨中的故事」,一部電影叫「雨中三部曲」,一個社團叫「雨中俱樂部」。

生命故事樹的創作
每個人的生命如用一棵樹來比喻,每一個生命所發生的故事,就像樹的種子,每個故事(種子)落地之後慢慢起了變化,不知不覺開始在抽芽、長大,更奇妙的是故事(種子)會變成各種不同的花草樹木,然後形成一座屬於你自己的森林。
自己生命故事的威力
2000年3月,我在森幼,每週五下午放學前,我都會講「小粘巴達探險隊」的故事給全校同學聽,不管是現場或是事後的回饋,孩子們的感受都是很深的。以前講繪本,很少聽到孩子回去會跟媽媽說:「繪本故事如何如何!」但講「小粘巴達探險隊」,孩子會跟家人說:「小粘巴達做了什麼、什麼事!」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講自己的故事時,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情,腦海中的畫面、心情、語調,如實、逼真地回到了從前,透過眼光、聲音、表情、肢體,生動地傳達給了小孩,而小孩從整體感受,所以特別深刻,唯一遺憾的是,多數的孩子聽不懂福佬話,因此,大部份用來講北京話講述,如果用福佬話講,一定更能傳達當時的情境與心聲。
另一個心得是,我發現每個人所發生的故事,會影響他生命涵養的內在核心。生命與外在世界互動,會形成特有的行為模式。生命某一個事件,發展到某種程度,會影響他對自己的了解,及其與外在世界互動的方式。
與家人、朋友故事內容的分享,則會更進一步擴大經驗,對自我、對族群、對土地的了解也將更為深刻。以此形成核心基礎,基礎穩固,則越具整體比較的能力,自然更能了解外在的世界、了解別人、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我以下圖來解釋:





自己的故事(核心)
家人的故事
社區及社會的故事
世界的故事(地球)
宇宙的故事
上面的基礎推論,建立在自己生命的故事。其實,重建自己的歷史檔案,無比重要,不僅孩子重要,大人也很重要;核心薄弱,內涵自然不夠,這樣如何能與外在的世界共鳴呢?不能共鳴,或錯誤共鳴,對自己族群、土地的認同感,將更難形成。
因此,從自己生命的角度來看,本土化教學,尤其母語教育的必需性、必要性提供了一個既嚴肅又有力的據點。孩子若學不會母語,阿公、阿嬤、阿伯、阿嬸等整個家族的經驗,勢將斷層,我們的孩子僅能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去發展他們自己的內涵,這樣的根基將是如何的單薄啊!


關於你自己的故事

還有什麼故事
比自己的更真實
還有什麼故事
比自己的更天然
還有什麼故事
當你講述時
腦海的畫面
是那樣身歷其境
心情的轉換
是那樣隨心所欲
語調的變化
是那樣生動逼真
不用寫劇本
鏡頭就來到那個時空
不要背台詞
自己就能「講角嘴角全波」(福佬諺語)
不必練表情
你就能感應聽眾
不必排練
演員就知道如何卡位
奧斯卡最佳導演
也不能比你掌握的更貼切
威尼斯金熊獎最佳編劇
也不能鑿刻的比你更入骨
因你用真實的
無忌
淚水
勇氣
好奇
驚慌
喜悅
嚎哭
微笑
無聊
沈靜
發呆
還有那一點傻裡傻氣,
在生命還沒有失去的那片森林,已寫下關於你自己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粘巴達假日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